十八空论
《十八空论》,一卷,隋《仁寿录》最初著录,以为陈真谛所译,原作者不详。本论内容可分三段,正解释十八空,兼释七真实和十胜智义。初段,释十八空,先解内、外等前六空说明空体,又解行、非行(有为、无为)等后十二..
《十八空论》,一卷,隋《仁寿录》最初著录,以为陈真谛所译,原作者不详。本论内容可分三段,正解释十八空,兼释七真实和十胜智义。初段,释十八空,先解内、外等前六空说明空体,又解行、非行(有为、无为)等后十二..
《菩萨本生鬘论》,十六卷,前四卷圣勇菩萨造,后十二卷寂变、圣天造(今存金代复宋刻大藏本如此,又《至元法宝录》所说同)。宋熙宁年间(1068~1077)释绍德慧询等分译。圣勇的年代不详,依西藏多罗那陀《印度佛教史》..
《入菩萨行论》,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。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,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,依据迦湿弥罗国本,译成藏文(约在公元 750~850)。在后弘期初起(980~1015)印度法祥贤同西藏宝贤又重译和校改。后来..
《摩诃止观》,十卷(或二十卷),隋智顗说,灌顶记,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,为天台三大部之一。即天台宗开祖智顗大师,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(594)四月二十六日起,在荆州玉泉寺,一夏九旬间朝暮二时讲出..
《菩提道灯论》,是中国藏族佛教迦当派的一部主要论著。它在短短的六十九颂半中,概括了显密大小乘的重要义理,并解决了许多大小相违、显密相违等问题,在西藏后弘期佛教中起过重要作用,所以一般藏族佛教学者都很重..
《成唯识论》,一名《净唯识论》,十卷,护法等造,唐玄奘于显庆四年(659)纂译,窥基笔受。这是一部解释《唯识三十论》(颂)而属于集注性质的书。《三十论》为世亲晚年精心结撰的著作,他未曾亲自注解便去世了。别人..
《三论玄义》,一卷(或二卷),隋释吉藏撰,总叙《中》、《百》、《十二门》三论的要旨。成书于仁寿二年(602)四月,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。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:一、通序大归,二、别释众品。在通序大..
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六卷(通行刊本八卷),唐窥基撰。窥基(632~682)系元魏时尉迟部的后裔,十七岁时依止玄奘出家,经过了十一年,参加译经,编纂《成唯识论》,并深入研究了因明。但到玄奘去世,乾封元年(666)后,他..
《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》,二百卷,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,唐玄奘译。或简称为《大毗婆沙论》,或又简称为《婆沙》,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。此论广明法义,备列众说,为详解迦多衍尼子的《阿毗达摩发智论》..
《阿毗达摩俱舍论》(略称《俱舍论》),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。世亲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,在佛教有部出家。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。他们独尊《大毗婆沙论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