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阿毗昙心论
《杂阿毗昙心论》,简称《杂心论》,十一卷,尊者法救造。刘宋时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于元嘉十二年(435)译出,由宝云传语,慧观笔受。在此译之前,已经译过两次:一是东晋安帝义熙末(417~418),法显与迦维罗卫禅师觉..
《杂阿毗昙心论》,简称《杂心论》,十一卷,尊者法救造。刘宋时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于元嘉十二年(435)译出,由宝云传语,慧观笔受。在此译之前,已经译过两次:一是东晋安帝义熙末(417~418),法显与迦维罗卫禅师觉..
《成实论》,十六卷(刊本或作二十卷),诃梨跋摩造,姚秦鸠摩罗什译,昙晷笔受。诃梨跋摩旧传约在佛灭后九百年顷生于中印度(见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一所载玄畅撰《诃梨跋摩传》)。考所译本论《三受报业品》第一百零五,..
《异部宗轮论》,一卷,题世友菩萨造,唐玄奘于龙朔二年(662)译出。在其前,此论已有过两种译本:一为三秦时代的失译本,题称《十八部论》一卷;一为陈真谛译本,题称《部异执论》一卷。《十八部论》未标造论者名字..
《四十二章经》,一卷,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,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。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,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。汉明帝求法有种种不同说法,因之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也有许多异说。本经的传来,最早的..
《百喻经》,旧题《百句譬喻经》,四卷(或作五卷),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。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。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。颂后记云:尊者僧伽斯那造作《痴花鬘》竟。《痴花鬘》当是本书的原名。宋元..
《阿育王经》,十卷,梁代僧伽婆罗(古代扶南国来中国僧人)译。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法的事迹,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等因缘始末的史籍。它和西晋安法钦所译的《阿育王传》七卷同本异译。此经..
《造像量度经》,一卷,是说明造佛像法度的经典。清乾隆七年(1742)工布查布在北京从藏文译本重译为汉文,并作了《造像量度经引》、《经解》和《续补》,编在经文的前后,合为一部。据经的序分说,本经是佛在将升忉..
《八支甘露心要秘密教授续》,简称《医药四续》,是流行于中国藏族和蒙族各地佛教寺院中的一部医药经典,若干寺院中并且设有专科学习。经题的意义是:能除非时横死,故名甘露;总摄医方明的义理,故名心要;对八类病..
《净土慈悲集》,原作三卷,现存上卷。是中国唐代的净土学者慧日(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,680~748)所著。慧日提倡净土法门,与善导、少康并称。他生于唐高宗永隆元年(680),出家受具戒后,慕义净之风,西游印度,遍礼..
《往生论注》,二卷(或作一卷),中国北魏释昙鸾(476~542)撰。《往生论》系公元五世纪时,印度世亲晚年依《无量寿经》作《愿生偈》二十四偈,并造长行引申述释,具名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》,亦称《无量寿经论》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