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月
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。犹如眼翳之人,望真月时,幻见二月,即以为天上有二个月。与“空中花”等为同类用语。于佛教教理中,诸法皆无实体,而迷执之众生每每妄认地、水等四大..
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。犹如眼翳之人,望真月时,幻见二月,即以为天上有二个月。与“空中花”等为同类用语。于佛教教理中,诸法皆无实体,而迷执之众生每每妄认地、水等四大..
梵语dvitīya-dhyāna,巴利语 dutiya-jhāna。新译作第二静虑。为四禅之第二。具有内等净、喜、乐、心一境性等四支。于此禅定,远离初禅的寻、伺心理活动,于内心信相明净..
即由向上之平等处,回入向下差别门之教理法门。于宗门中,第一义门(向上门)多指真实绝对悟境的佛道究极之旨,或不执于世缘的上求菩提之修行道法;相对于此,方便权巧,假..
比喻有名无实者。显教各宗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能生一切色法,而无有第五大,故以第五大喻龟毛兔角之虚无。同类比喻用语尚有第六阴、第七情、第十三入、第十九界等。维..
指九山八海中之第八海。于佛教宇宙论中,一世界由九山八海所成,地形为团圆,似铜烛盘,以须弥山为中心。若依一山一海相间隔之顺序排列,其中之第七海第七山,称为七内海七..
“极七返有”之对称。又作第八生。即预流果之圣者,受生至欲界,最多为七次,而不受第八生。然就此七生而言,小乘诸部中,弥沙塞部主张受生于人趣与受生于天趣共合为七生说..
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。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,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,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。诸经中,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,或用作比较、譬喻之语。无量寿经卷上(大一二..
即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。为四十八愿中之最重要者,故又称王本愿。其内容以念佛往生为主,众生修习念佛以求往生净土,即依此愿,故又称念佛往生愿。无量寿经卷..
为释尊过去世前身之一。于过去三千尘点劫之时,演说法华经之大通智胜佛未出家前为国王,有十六王子,父王成道后,诸子皆随从出家学道,闻法华经欢喜信受,亦各自升法座演说..
梵语caturtha-dhyāna,巴利语 catuttha-jhāna。新译作第四静虑。为四禅之第四。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,此禅定具有舍清净、念清净、不苦不乐受、心一境性等四支。于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