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女经
全一卷。吴·支谦译。又作七女本经。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。系佛于拘留国分儒达树园时,因婆罗门之七女贡高憍奢,佛呵之,而说往昔国王七女之因缘。佛说女人所以多堕地狱者,..
全一卷。吴·支谦译。又作七女本经。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。系佛于拘留国分儒达树园时,因婆罗门之七女贡高憍奢,佛呵之,而说往昔国王七女之因缘。佛说女人所以多堕地狱者,..
乃佛陀慈悲之喻。谓一人有七子,于患病之子慈心最深。“七子”之说法不一,一说系六道众生六者与有罪之人,或谓六住之菩萨与十信之外凡,或四果、缘觉、声闻与外凡人。大般..
乃指众生不能避免之七件事,即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罪报、福报(既有善业,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)、因缘(如是因感如是果,即法尔之理不可避)七种。[法句譬喻经卷二恶行品、..
即指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等不律仪之七种恶戒。反之,为七善律仪。此七不善律仪各配以上、中、下三品之心,而有二十一种,再配以贪、瞋、痴三烦恼,计..
凡为他人布施供养以追福者,若能精勤护净及奉献佛僧,他人可得一分功德,七分功德自受,合为八分功德。其来源不明,疑系受印度人分身体为八部分(梵 astavga,即:胸、头、..
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、无相、任运、寻求、伺察、染污、不染污等七种分别。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释:(一)有相分别,谓于过去所受之义,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之..
为去世之父母亲族作追荐回向,若死者生前不信道德,不修善因,多造众罪,于一切圣事功德利益,七分之中仅得其一。[灌顶经卷十一、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] p93 ..
(一)谓身三、口四之恶业。身三者,杀生、偷盗、邪淫等;口四者,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等。以七恶支分,故称为支,乃十恶中之前七恶。 (二)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。即四足、..
梵语saptabhavgī-naya。印度耆那教哲学不定主义之七种判断形式。即:(一)有,肯定判断。(二)无,否定判断。(三)有、无(亦有亦无),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之结合。(四)非有..
(一)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位。又称七方便位、七贤、七贤位、七加行位。分别为:五停心观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、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(参阅“七贤”120) (二)天台宗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