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变文
自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敦煌石室藏卷被发现后,经各国学者作有系统之整理、探讨,渐形成“敦煌学”之研究风气。于所有卷子中,有一类通俗文学作品之写本,称为变文,于..
自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敦煌石室藏卷被发现后,经各国学者作有系统之整理、探讨,渐形成“敦煌学”之研究风气。于所有卷子中,有一类通俗文学作品之写本,称为变文,于..
斑足,梵名Kalmāsapāda,巴利名 Kammāsapāda。音译为迦摩沙波陀王、迦摩沙王、羯摩沙波罗王、劫磨沙波陀王。又作班足王、驳足王、鹿足王。系本生故事中之王名。有关..
梵语sakrd-āgāmin,巴利语 sakad-āgāmin。又作沙羯利陀伽弥。意译作一来、一往来。系沙门四果之第二。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,即预流果(初果)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..
唐代僧。籍贯、世寿均不详。资性明敏,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,精苦恪勤,闻少证多,玄奘默许之。人称大乘光。自贞观十九年(645),玄奘首创译场,至麟德元年(664)终于玉..
坐禅观想如来身,证得五神通、四无量、四无碍解,而至具足大光明之三昧。大宝积经卷八十九(大一一·五一三中):“大精进菩萨持画叠像,(中略)观于如来,谛观察已,作如..
(一)位于湖南大庸县永定镇。明代永乐十一年(1413)创建,清代重修。现存建筑有大佛殿、二佛殿、观音殿、高贞观与两座山门。大佛殿面阔五间,深三间,重檐达于山顶,康熙四..
位于古代印度摩竭提国菩提道场之侧。又称普光法堂。佛陀曾于此殿宣说八十华严经九会中之第二会、第七会、第八会等。若依六十华严经之八会,则为第二会与第七会之二会。八十..
位于四川峨眉金顶。为峨眉山古寺之一,山多雷火,虽经历代修葺,仍屡建屡废。正殿永明华藏寺,殿后原有铜造佛殿一幢,俗称金殿。中央奉祀普贤菩萨,殿旁设列万佛,门阴刻全..
位于安徽泗县东南之信义坊。系西域僧僧伽于唐龙朔(661~663)初年来华乞地所建立,其塔院称为泗州塔、僧伽塔或灵瑞塔,颇为著名。于唐贞元年间(785~804)遇灾,清凉澄观..
位于河北临城县关东北部。又称万佛塔。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(1051),宋徽宗曾到此游历。塔为方形实心,九层八檐,檐下有大型斗栱,高三十公尺,塔顶有铁制塔刹。第一层较高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