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光大辞典

袈裟五德

佛光大辞典

指袈裟所具有之五种功德。释氏要览卷上载,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,曾于宝藏佛前,誓愿于己成佛时,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。(一)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,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,必..

袈裟十二名

佛光大辞典

指依袈裟对出家者之不同意义而有之十二种异称。据佛制比丘六物图载,此十二名即:(一)袈裟,梵语kasāya 之音译,意谓坏色、不正色。系为异于俗之服,不着正色,能令贪心不..

袈裟十利

佛光大辞典

谓袈裟有十种功德,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。又作十胜利。(一)以之覆身,离羞耻而具惭愧。(二)离寒热、蚊虫、恶兽。(三)示现沙门之相;见者欢喜,离邪心。(四)是人天宝幢..

袈裟味

佛光大辞典

袈裟,梵语kasāya,原有浊、染之义。又称迦沙。草木中有收敛性之味,难以为食者,多煎之以为液态收敛剂,即谓之袈裟味。与酸、甜、苦、涩、咸等并称六种杂味。另据大日经..

袈裟曼荼罗

佛光大辞典

即于袈裟上绘制诸佛尊像而建立之曼荼罗。经轨之中并无此曼荼罗之记载,依何人传承亦不详。 p4788

袈裟袋

佛光大辞典

梵语 cīvara-brsikā。又作衣袋、打包、盛衣、衣囊、三衣袋。指禅僧行脚时,装纳三衣及常用之经本、戒牒、引磬、念珠、剃刀等资具,而悬于颈、挂于胸前之袋囊。此袈裟袋系..

袈裟变白

佛光大辞典

谓僧门之袈裟,变为与在家之白衣相同,此乃末世法灭尽之相。印度之在家者穿著白衣,佛所制正法中,出家者应着染有青、黑、木兰等不正色之袈裟,故袈裟变白,系正法毁灭之象..

浅略深秘

佛光大辞典

即浅略及深秘之并称。全称浅略释深秘释。十六玄门之一。密教解释经文之义分此二门:(一)浅略释,世间通途之释义。(二)深秘释,诠释密教独特深理之释义。大日经疏卷三(大三..

浅草寺

佛光大辞典

原属日本天台宗,后独立为圣观音宗。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浅草公园。山号为金龙山,别称传法院,俗称浅草观音。依寺传,推古天皇三十六年(628)土师臣中知之家臣桧熊滨成..

添品妙法莲华经

佛光大辞典

凡七卷。又作添品法华经。收于大正藏第九册。隋仁寿元年(601),阇那崛多与笈多共译于长安大兴善寺。法华经之汉译本,依经录所载,共有六译,然仅存本经及妙法华、正法华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