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佛略教偈

亦名:拘那含牟尼如来略戒经

子题:放逸、心莫作放逸、圣法当勤学、无忧愁、心定入涅槃、放逸者有十三果报、增忍位、诸有永绝、拘那含牟尼佛

含注戒本·七佛略戒:“心莫作放逸,圣法当勤学,如是无忧愁,心定入涅槃。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。此贤劫中为第二佛,人寿四万岁,二(四)十年前常说此偈,后方广说。”(含注戒本卷下·二一·一○)

戒本疏·七佛略戒:“第五段。明轻纵放逸行。然放逸之相极多,莫非迹散流俗,心随苦乐,名放逸也。如涅槃说,最为善行之霜雹。就偈分二,上半明因行,下半明果满也。纵心尘境,随缘染着,方名放逸。若能摄心,与正观相应,离诸缘过,故曰心莫作放逸。然逸通身口,心为本业,故指心也。此明离过,进修会正,有解脱因,名为圣法当勤学。如是者,牒上因成也。由行圣法,入增忍位,苦业永亡,故曰无忧愁也。心净慧明,诸有永绝,故曰心定入涅槃也。贤劫初第二佛,四万岁时出世,三十年前恒说此偈。”行宗记释云:“初示放逸相。迹散流俗,谓行非洁白;心随苦乐,谓志不坚正。如下,引示。放逸能丧善行,霜雹能摧生物,故以喻焉。彼经第十三云,诸善男子,因不放逸,能生世出世法,若有欲得阿耨菩提,应当勤修不放逸法。夫放逸者有十三果报:一、乐为世间作业;二、乐说无益之语;三、常乐久寝睡眠;四、乐说世间之事;五、常乐亲近恶友;六、懈怠懒惰;七、常为他人所轻;八、虽有所闻,寻复忘失;九、乐处边地;十、不能调伏诸根;十一、食不知足;十二、不乐定寂;十三、所见不正。夫放逸者,虽得近佛及佛弟子,犹名为远。……次半偈中。初释上句。增忍位,即内凡第三位。苦业永亡者,且据三途因果为言;以忍位不退,不堕恶道故。心下,次释下句。诸有永绝,即无学极圣。上举深贤,永离三恶;下举极圣,永出三界。能说人中,拘那含牟尼,此翻金色仙。一会说法,度三万人。”(戒疏记卷一六·六二·一一)

热门词典

不可学迷唯事开忘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可学事有迷开忘戒本疏·持犯方轨:“但事是可学,想疑忽生,缘而不了,圣不制罪;罪是可学,若有迷者,皆结其罪。”行宗记释云:“所以唯事开忘者,事是临境造修,有..

不共住如前后犯亦尔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不得共住如前后亦如是子题:同住疑、重犯疑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初云,若比丘犯一一法,乃至不得共住如前者,释同住疑也。时人疑意,但言犯者不共住,不知何等不共..

中人掷石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十三步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中人掷石者,不健不羸人,尽力掷至落处;不取转处。诸师评之,一十三步。”资持记释云:“十三步,计七丈八尺。”(事钞记卷二○·二三..

世界语言有三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邪心中语、慢心中语、名字语行事钞·受戒缘集篇:“智论云,凡夫始学,邪心中语;那含果人,慢心中语;罗汉果者,名字语也。如此自知心之分齐,得佛净戒亦有分齐。故..

不可学迷与不学无知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不可学迷、随作犯根本更增无知罪、学人开迷、学具二义、学教、学行戒本疏·持犯方轨:“佛立教相,止为奉行,若但读诵,非本意也。然受戒后,勤学教行,于诸事法,明..

不受食戒所受境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受食之所受境、所受食境资持记释云:“了论,上二句简除,谓自及同类,皆非能授。余下,正示,三类,即人、非人、畜;文取解知,必具三种,不具不成。多论,人中不通..

不共住四义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灭摈四义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如多论中四解:一、既坏道法,无所住用,摈出众外,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。二、现佛法无爱无憎,清净者共住,不净者摈出众故。三、为息..

不足数体是相非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体是相非不足数、体是事违不足数子题:不足数四分六人、不足数所为作羯磨人、不足数神足在空、不足数隐没人、不足数离见闻、不足数别住、不足数戒场上、不足数痴钝人..

不学无知罪分位别解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不学罪通渐顿、无知罪唯局渐、不学结吉罗、无知罪重轻、不学罪出处行事钞·持犯方轨篇:“(一、正明渐顿)(一、不学通渐顿)不学之罪,通有渐顿。如要心可学境上作..

不受食戒释名

南山律学词典

资持记·释释相篇:“名中,比丘凡食,必从人受,故违此教,名不受食。然受兼手口,食通四药。”(事钞记卷二四·六·一九)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