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事钞足数众相篇第三

亦名:足数众相篇

子题:足数

行事钞·足数众相篇:“足数众相篇第三。别众法附。(一,足数本文)(一、叙两途以明来意)上已明其来集,而用僧须知应法。若托事无违,虽非僧体而堪成僧用。必于缘差脱,不妨清净入非僧摄。以此二途,故当料简。使是非两异,取舍自分焉。(二、开四例广辨是非)就中例四:初明体是应法,于事有违,故不足数;二、体境俱非,虽假缘亦不足数;三、体非僧用,于缘成足;四、约缘有碍,不妨成法少分不足。……(二,别众法附)次明别众。谓同一界位,相中有乖。不同僧法,故云别众也。有二,初明别相,后明成不。”资持记释云:“释足数篇。题云足数。足犹满也,即律中得满不得满等,如后具引。数有七位,始自一人,终至二十。然今多据众法明之,对首心念,同须应法。疏云,一人说戒辨与百千敷教齐等,故可知矣。然下文中多明不足,为显成足,故约堪能以目篇首。众相者,有本作僧相,人即解云僧翻众故。今则不然,四例简辨,其相非一,故云众耳。别众附者,足别相关,以类相从故。……就四例中,即前二途开出二例。初句出第四,并体如故。第三出第二,俱体非故。举要为言,初体是相非故舍,第三体非相是故取,第二俱非故舍,第四俱是,亦取亦舍。对文可知。二云体境者,体谓戒体,境即人境。”(事钞记卷四·二四·一六)

热门词典

不可学迷唯事开忘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可学事有迷开忘戒本疏·持犯方轨:“但事是可学,想疑忽生,缘而不了,圣不制罪;罪是可学,若有迷者,皆结其罪。”行宗记释云:“所以唯事开忘者,事是临境造修,有..

不共住如前后犯亦尔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不得共住如前后亦如是子题:同住疑、重犯疑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初云,若比丘犯一一法,乃至不得共住如前者,释同住疑也。时人疑意,但言犯者不共住,不知何等不共..

中人掷石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十三步行事钞·随戒释相篇:“中人掷石者,不健不羸人,尽力掷至落处;不取转处。诸师评之,一十三步。”资持记释云:“十三步,计七丈八尺。”(事钞记卷二○·二三..

世界语言有三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邪心中语、慢心中语、名字语行事钞·受戒缘集篇:“智论云,凡夫始学,邪心中语;那含果人,慢心中语;罗汉果者,名字语也。如此自知心之分齐,得佛净戒亦有分齐。故..

不可学迷与不学无知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不可学迷、随作犯根本更增无知罪、学人开迷、学具二义、学教、学行戒本疏·持犯方轨:“佛立教相,止为奉行,若但读诵,非本意也。然受戒后,勤学教行,于诸事法,明..

不受食戒所受境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受食之所受境、所受食境资持记释云:“了论,上二句简除,谓自及同类,皆非能授。余下,正示,三类,即人、非人、畜;文取解知,必具三种,不具不成。多论,人中不通..

不共住四义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灭摈四义戒本疏·四波罗夷法:“如多论中四解:一、既坏道法,无所住用,摈出众外,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。二、现佛法无爱无憎,清净者共住,不净者摈出众故。三、为息..

不足数体是相非

南山律学词典

亦名:体是相非不足数、体是事违不足数子题:不足数四分六人、不足数所为作羯磨人、不足数神足在空、不足数隐没人、不足数离见闻、不足数别住、不足数戒场上、不足数痴钝人..

不学无知罪分位别解

南山律学词典

子题:不学罪通渐顿、无知罪唯局渐、不学结吉罗、无知罪重轻、不学罪出处行事钞·持犯方轨篇:“(一、正明渐顿)(一、不学通渐顿)不学之罪,通有渐顿。如要心可学境上作..

不受食戒释名

南山律学词典

资持记·释释相篇:“名中,比丘凡食,必从人受,故违此教,名不受食。然受兼手口,食通四药。”(事钞记卷二四·六·一九)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