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

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之舟山群岛。又称补陀山、补陀洛迦山、梅岑山、小白花山。为观世音菩萨之圣地。与五台山、峨眉山、九华山并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。唐以前传有梅福、葛洪寄隐修道,故又称梅岑山。唐大中年间(847~860),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,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,授以七色宝石,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。五代后梁贞明二年(916),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,船行至该地,辗转不前,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,而仿印度观音住地之补陀落迦(梵 Potalaka)取名。南宋以降,历朝布施财物颇多,宝寺林立,僧徒日众,遂成大道场。古来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频繁,朝拜亦甚盛行。

南宋绍兴元年(1131),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。嘉定七年(1214),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。历朝相继兴建寺院,一度有寺院、庵堂、茅蓬二一八所,僧尼二千余人。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、七十二小寺。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(915~920),全山纵横十八公里左右。三大寺为普济寺(前寺)、法雨寺(后寺)、慧济寺。每年春夏之交,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络绎于途,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。

普济寺僧侣之众,范围之广,居全山之冠。该寺建于北宋元丰三年(1080),称为宝陀观音寺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),重建大殿,并赐寺额“普济群灵”,寺因以名。寺中大殿供有金身释迦塑像,寺门外有石桥荷池、钟楼、盘陀石、御碑亭等名胜。法雨寺依山建筑,位居普陀后山,寺中观音殿内供奉一尊大理石雕之观世音像,体态曼妙,神情凝重,予人以亲切之感,为一杰出之艺术作品。慧济寺昔称“不肯去庵”,建于宋神宗时,历代屡加修筑始成巨刹。普济寺、法雨寺、慧济寺等属临济宗、曹洞宗。

普陀山绝顶之白华山俗称佛顶山,由山麓至白华顶有二千余石级,山腰有云拂石,上刻“海天佛国”四字。慧济寺即在白华顶下,与前后寺并称为普陀三大丛林。普陀山四面环海,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,玲珑耸峭,奇险诡幻,不一而足。海潮声与山上寺观梵音交相合鸣,构成一幅海天佛国之奇境。 p4988

热门词典

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

佛光大辞典

为密教修法之一。乃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者所得之灌顶。得此灌顶,可证一切诸佛之一切智智瑜伽自在,能作一切如来诸平等事业,成就大悲毗卢遮那之一切身口心金..

一切如来眼色如明照三摩地

佛光大辞典

即佛眼三摩地。密教金刚界如来为使一切阿阇梨所修行法事、智慧、意愿能通达无碍,一切诸明悉皆成就,速得大金刚阿阇梨位法性大日之身,令一切见者皆悉礼足,降伏欢喜,故住..

一千七百则公案

佛光大辞典

乃泛指禅宗无数则公案。“一千七百”并非实数,系根据景德传灯录中所载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法机缘而来。 p2

一切智船

佛光大辞典

指一切智慧之舟,乃喻佛为舟筏,度人达彼一切智之地。教行信证文类卷二(大八三·五九九下):“能竭愚痴海,能流入愿海;乘一切智船,浮诸群生海。”此乃赞叹弥陀之悲愿如..

一刀三礼

佛光大辞典

信仰虔诚者,于奉造佛像时,为表示其虔敬,每刻一刀礼佛三次,称为一刀三礼。此与写经时之“一字三礼”、画像时之“一笔三礼”其义相同。 p2 ..

一大藏教

佛光大辞典

指以释迦佛所说之经、律、论三藏教法,为全佛教之教说,故称一大藏教。碧岩录第二则(大四八·一四一中):“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,历代祖师全提不起,一大藏教诠注不及,..

一切世间难信之法

佛光大辞典

指无上甚深微妙之法,广大而难以言说,故为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以信受奉行者。阿弥陀经(大一二·三四八上):“为诸众生,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”又法华经序品(大九·三下..

一七日

佛光大辞典

中阴七七(四十九日)之一。又作初七日、所愿忌、始善忌、哭添忌。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。[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] p1 ..

一人作虚

佛光大辞典

禅宗公案名。空谷集卷六(卍续一一七·三一六上):“僧问兴化:‘多子塔前,共谈何事?’化云:‘一人传虚,万人传实。’”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,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..

一上神通

佛光大辞典

(一)指一回、一度之神通。(二)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。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。指佛神通、大神通、最上神通等。在小乘佛教中,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;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