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戒
(一)指清净之戒行。法华经序品(大九·四下):“精进持净戒,犹如护明珠。” (二)于密教,为金刚界法所采用十七种杂供养之一。即戒波罗蜜,为六度之一,行六度以表供养,..
(一)指清净之戒行。法华经序品(大九·四下):“精进持净戒,犹如护明珠。” (二)于密教,为金刚界法所采用十七种杂供养之一。即戒波罗蜜,为六度之一,行六度以表供养,..
梵语 vikalpana,巴利语vikappana。又作说净。若有一甲比丘,受乙之施与长物(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以外之物品),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,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;或假定将物品..
位于山西太原市北约一公里处。传创建于隋仁寿二年(602)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,太宗灭亡北汉而统一天下,乃毁古城,本寺之塔坏而放光,太宗遂下诏重兴之。咸平二年(..
梵名 ?uddha-candra。音译戍陀战达罗。印度人。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与安慧同时代(西元八世纪顷)。解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,注释无著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及世亲之胜义七十论。..
(1601~1654)明代曹洞宗僧。福建龙溪人,俗姓陈。号远门,世称远门净柱禅师。母梦双龙绕榻而生,自幼耽于内典,性不喜俗。出家受具足戒后,因读灯史有感,遂往参谒圆通寺..
(一)指清净之行业。又作清净业。即世福、戒福、行福之三种福业。据观无量寿经载,此三福业为:(一)孝养父母,奉侍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(二)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..
全一卷。译者不详。约译于前秦、西秦时代(351~431)。又称净业部经、净除业障经。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。本经内容分三段,各以无垢光比丘及勇施比丘之犯淫、杀戒之因缘,..
西晋尼师。生卒年不详。彭城(江苏铜山)人,俗姓仲,名令仪。武威太守诞之女,幼好学,早寡。西晋建兴年中(313~316),闻沙门法始说法,有所省悟,阅佛经通其幽旨。当时..
即密教修法,于道场召请本尊圣众,先清净空中道路,为除诸障碍而诵真言。又称净治道路、净治路、治路。苏悉地轨分别记载佛、莲华、金刚等三部之真言,而以金刚部净治路真言..
(一)如法而离罪障之意。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,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,则不致犯罪。遵行其法称为作净或净。四分律卷四十三载五种食果物之净法:(一)如以火..